Quantcast
Viewing latest article 7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

聽說超級極端恐怖危險的巴勒斯坦之旅 之一

進入巴勒斯坦了。

進來之前總聽到許多描述,而且這些描述往往都是負面的,他們很排外、易怒、攻擊性強、滿腦子激進想法、會無端攻擊人們……無數負面形容詞幾乎將這裡的印象淹沒,「別去巴勒斯坦!」總是聽說這樣的話語,也深深的引起我的興趣。

所以我來了,而真的只有來了以後才有深深體悟,這裡人們的友善程度是你絕對想像不到的。我第一天便愛上這裡。

從耶路撒冷進來似乎是我所知唯一開放的通道,對於外地觀光客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麻煩,到巴士總站、上車、付費,結束。沒有檢查哨、沒有攔截要求證件,很單純的直接進入。謠言謠言、感覺感覺,其實真的一點都不難。

到第一個城市Ramallah車程約四十分鐘,用英文詢問坐在鄰近的巴基斯坦年輕人,他也用流利英語回應並給我這一無所知的遊客一些資訊,在巴勒斯坦,人們熟悉英語。(經本人旅行過後確認,他們的英語程度普遍強過台灣人)聊了五分鐘後,車上來了位老婦人,由於車位已滿,前頭另一位年輕人直接站起來讓位給老婦人,一切都是很理所當然般,我坐在最後座靜靜地看完這過程。我開始痛恨那些其他人描述的刻板印象,真的不是他們想像中那樣。

很快地車子到達Ramallah,一直以來也許因為過去的照片,總把巴勒斯坦想像成四處帳棚的難民營,這明明就是一個生氣蓬勃的城市!

下了車,我需要打通電話聯繫當地的沙發主人,站在車站前遲疑了二十秒不知那個方向,一位原本坐在椅子上聊天的老伯(一樣說著不錯的英文)起身直接走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協助,他告訴我對街雜貨店裡有電話可以撥打。

感謝後背著包包走到雜貨店詢問公共電話,老闆拿出三星手機給我,說直接用手機打收訊會更好。打完準備結帳,老闆堅持不收,他說他很開心能幫忙我這遠東來的朋友,亞洲臉孔在這實在屬於稀有動物,從走入到離開,顧客們都掩蓋不住好奇的眼神面露笑容地看著這遠東遊子。臨走前我說幫那位好心的老闆拍了張照。

在一間咖啡店先安置好了包包,由於沙發主人正在工作,便先自行上街走走,位於城市市中心,該怎麼形容這裡?這兒稱不上繁華,但也沒有外界想像中那樣的貧困,不失一個生氣勃勃的中型城市。餐廳、理髮廳、百貨公司、商場、服飾店…應有盡有,街上往來人潮男女老少,絡繹不絕。

偶爾仍見到幾個不包頭巾的年輕女孩,而這裡包著頭巾的她們也沒想像中那樣地保守,仍說著英文,好奇地露出笑容指引問路的我。當然,已婚的女性仍盡量與之避免對話,因為仍不似當時在土耳其那樣的摩登開放。

停駐在一個中國餐廳前,因為描寫的中文讓我不禁噗哧笑出來,「伐異教徒」餐廳招牌這樣寫著。就這樣在幫那招牌拍著時,正好也走出兩位從用餐完的女孩,包著頭巾背著書包,也好奇的看著我,「你好!你從哪裡來?」她們的主動開口仍使我吃驚。一直以為這裡相當保守,女孩不會主動與男生聊天。她們不太清楚台灣(後來的心得是巴勒斯坦人對台灣與中國的區分很模糊籠統,畢竟太遠了),我只能做個超簡略描述。結束簡短對話後,女孩揮手與我道別,她們說,很想來亞洲走走,雖然這很困難。當時的我,仍以為他們不能旅行是因為太窮;後來發現,其實巴勒斯坦人其實不窮,至少在Westbank,經濟發展穩定上升、物價與薪資與台灣(或者該說台灣薪資太低)不會有太大差別,他們旅行很不方便,是因為與以色列的關係以及國際刻板印象,當然這是後話了。

隨意在街上晃晃,一路上人們不斷主動打招呼,好奇地眼光未曾停過,其實這裡有一些遊客,但絕大多數來自歐美,亞洲遊客在這他們似乎是八百年未曾見過。有些見到我甚至驚呼著大叫,哇!或是主動要求合照、握手、簽名,突然覺得我很像選舉前夕的政治人物。Jacky Chen!談起華人,尤其在拉丁美洲、東歐或是中東某些華人不多的國度,成龍或是李小龍是他們的第一印象,他們腦海中的華人也各個都身懷絕技,我笑笑地點頭回應並經過了那群友善的人們。也許覺得我形容的誇張,但我得說那並不誇張,也許經歷了哥倫比亞時被三四十名小朋友簇擁,現在稍微平靜些對待這件事。就如同在台灣境內見到未曾見過的非洲人或中東人,會覺得非常新鮮。

真正讓我覺得難忘的在這,當走入傳統市場時,我笑著對每位攤販點頭,一位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主動向我自我介紹,我也笑著報上自己的名字,他開心的握著我的手呼朋引伴,嘿!我有了一位來自台灣的朋友!一位來自台灣的朋友來巴勒斯坦旅行了!周遭許多小販也同時揮手歡迎。

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他連攤位都不管地將我拉到另一個攤位。這是我堂弟!嘿,堂弟,這是我的台灣朋友!那裏那裏,那裏賣衣服的是我的叔叔;還有還有,更遠那邊賣食材的是我的鄰居!哈囉,你們看到了嗎?我的台灣朋友!從遠方來旅行巴勒斯坦的台灣朋友!我有了一位台灣的朋友了!

他忘情地大叫,我也笑著一一向他的親友打招呼。當下除了有趣外其實蠻感觸的,這在充滿遊客的觀光區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在這完全不是觀光景點的城市,毫無任何知名建築、雕塑、風景、活動的城市,所發生一切的一切完完全全震驚了我。你說,什麼是終身難忘的旅程?這就是終身難忘的旅程。不在那塞滿遊客的名勝古蹟、不在那販售門票的昂貴景點、不在那虛情假意的商業推銷,而是在那一個又一個最平凡無奇的角落、在那完全超乎想像的時間與地點,什麼叫旅行,這就叫旅行。

在這裡,他們不會將你視作待宰羔羊磨刀霍霍;在這裡,他們不會對那遊客早已見怪不怪的麻木;在這裡,他們微笑不是因為有求於你,只是因為他們的歡迎;在這裡,他們的熱情不是因為接下來要促銷商品,只是因為他們的友善。在這裡,他們早已用行動讓你見到最樸實的一面、讓你擁有最難忘的一段回憶,讓你見到,什麼是真實。

看似很多事情,其實只踏入巴勒斯坦三個小時不到。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那傳統市集,不大的傳統市集走走停停,問好、招呼、閒聊,就是一個小時。繼續走在街上,過了馬路一位抽著水菸包著傳統阿拉伯頭巾的老者將我叫住,他一樣說著不差的英文。

小夥子哪裡來的?阿台灣!我去過亞洲很多國家,下次我就想去台灣。坐坐坐,你想要喝杯茶或是喝杯咖啡?這兒真的沒見過幾個亞洲遊客,實在非常歡迎你的到來,有地方住嗎?沒地方住可以住我那。喔?有地方住啦…沒關係這是我的號碼,若你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打給我,若你在這沒朋友,那麼我就是你的巴勒斯坦朋友。巴勒斯坦將是你第二個家。

老者從服裝便可看出是士紳,能戴著那樣阿拉伯頭巾與服飾基本屬於有相當地位。他告訴我,他從隔壁小鎮來,在那小鎮的工作是協調民眾衝突,具有一定聲望地,民眾有爭論不休時,便會到他家中坐著,他也會泡壺茶給他們喝並協調處理,小鎮民眾也相當給他面子。他有著兩位妻子與十七位小孩,小孩們都長大成人,當天閒著沒事他來這兒晃晃。

喝完咖啡後老者又請了一塊當地傳統甜點。來!試試!這是我們巴勒斯坦最有名的甜點之一,來這裡不能忘了要吃我們的美食,你會愛上的。就這樣我在街頭騙吃騙喝了一頓,這毋需技能,我所做的只是帶著笑容回應招呼並多走走路。

旅行需要什麼技能?放開你的心,拋去既定印象,這大概是唯一需要的事。有著開闊心胸,戴著友善笑容,哪怕語言不通、哪怕風俗迥異、哪怕地遠人稀,世界都將任我行。

與沙發主人Almad安排當晚行程時頗為快速,這兒並不禁酒,酒吧與舞廳都是年輕人會去的地方。Almad細心解說,這裡的舞廳,是典型的回教世界舞廳,分為三個包廂,純男、純女、男女朋友。除非與一位女伴進入,不然就只能在男生群裡面磨蹭…
我用毫不猶豫的堅決選了酒吧。

後來發現與我們去酒吧的還有Almad的幾位朋友,頗為訝異其實在巴勒斯坦有著許多歐美人,或者志工、或者工作、或者旅行,他們也愛上了這裡的好客民風,我與他們分享著我旅行一年來的心得,也說明了來巴勒斯坦的原因(在臉書上的那篇英文文章),更補充著我仍在找辦法進加薩的現況。

法國女孩立刻打了通電話給當地友人,幫我詢問著任何進入加薩的管道;美國-敘利亞混血女孩與波蘭男孩則說明天可以幫我去他們做志工的機構探消息;巴勒斯坦男孩則說可以介紹加薩朋友給我。歐,其實我只提到說「我想進加薩」寥寥數字…。「歡迎來到巴勒斯坦!」他們說,在這只要有問題,主動提出後人們將會給予大量幫助。美國比這強大的多,但美國人們忙著賺錢沒空理你;法國比這優渥的多,但若你不是美女基本上也自求多福;波蘭的生活不輸這裡,但他們頗為自我保護,尤其對於不認識的外國人。巴勒斯坦男孩笑說,你待久就會知道了,人們沒來之前總會畏懼著這裡,來了之後就會愛上這裡。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前往紅十字會詢問加薩志工的消息,我的出現引起他們濃厚興趣,在這被世界拋棄的國度外加非遊客地區竟然出現了千里迢迢來的亞洲人,小小的辦公室擠出一群包頭巾的女孩職員(別問我為什麼只有女孩,我也不清楚,這裡是有男生職員的但是只見到兩個在外面掃地),眾人圍繞下填寫志工表格。主管回答她能做的是幫忙問加薩那邊,雖然是同一組織但畢竟分工細緻,請我靜待通知。

一直以來,我都對大學教授懷有深感抱歉的心情,因為不知道藥學系畢業證書能拿來幹嘛(藥師不在我的選項之中,因為我太貪心了),而現在這卻成了我能進加薩的一個突破口。2007年後以色列與埃及聯手封鎖加薩,禁止其與外界的一切交流,包含著巴勒斯坦。一般遊客要進入是癡心妄想,除了軍隊或國際記者,其他能進入的方式只剩下志工。而基本上加薩走廊,開放的幾乎只是醫療志工。

是夜,委姐尋封塵密件,文題: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證書。

命運弄人,昔日四年苦讀,原來就是為了這一刻!

離開了異國美女簇擁,下午繼續精心規畫好的安排行程—漫無目的閒晃,所需配備:腦袋放空,保持微笑,別看地圖。行程已於秘魯智利巴西德國等國ISO認證後證實可用,為居家旅行必備技能。

就這麼隨興散步著,在一個不知道晃到哪裡的轉角,遇見一群巴勒斯坦穿著背心蹲在地上抽菸的年輕人,馬上被團團圍住。一切都發生的那麼快速,沒有圍毆、沒有拳打腳踢、沒有脅迫恐嚇,我直接乖乖的交出我的手機。

接著我與他們個別分開合照數張相片,一個一個介紹認識彼此,握手招呼後再度又照了幾張相。他們說,歡迎來到巴勒斯坦,世界上最友善的國度,歐,猶太人例外。年輕人倒是表達的很直接,這段插曲在歡笑聲中結束,我也在他們揮手歡送中離去。

有人問說,這裡危險嗎?我必須說對於猶太人確實如此。但對於其他遊客他們則是非常熱情,尤其是亞洲來的遊客,他們更是友善。

旅行一年多,所經之地也不少詭異莫名。或用腳踩,或用手爬,或手腳並用,或連摔帶滾,在土耳其時一條牛仔褲已受不住摧殘而隨我而去,我急需另一條可以抗摧殘蹂躪的牛仔褲。回程時走到服飾批發店選購牛仔褲,如同早上在紅十字會般,受到眾所矚目的關照。選褲子很快,拍張照很慢,一拍就是半小時,因為連顧客都搶著加入。確實可惜的是,這裡不比土耳其,女生會興致勃勃地盯著你看或是聊一兩句,但也就一兩句,不能再多了。民風並不似想像中那般保守,但仍與開放有段距離。

晚上Almad半開玩笑地告訴我,伊斯蘭傳統(除了土耳其不管這套),穆斯林男生可以娶非穆斯林的女孩,但穆斯林女孩只能嫁給穆斯林男孩,外國遊客要帶這裡的女孩回去,要先入教。

那這樣難度大增阿。我笑著說。

不過上限可以娶四個。Almad開玩笑式的回答。

喔!那這樣很多人會克服萬難!我們大笑的結束這話題。

你們印象中的巴勒斯坦是如何?

難民營遍布?這裡早已是房屋高樓,品質還不錯。

窮困潦倒?這裡薪水收入並不差於台灣多少,物價也離台灣不遠。

極度保守?不比土耳其,但偶爾仍能見到幾位不包頭巾的女孩,包著頭巾的女孩會也坐在酒吧喝酒。

危險動盪?現在巴勒斯坦政府執政黨是鴿派,有別於加薩的鷹派。

民風刁蠻?確實他們厭惡猶太人,但對於其他訪客,我已不須解釋。

回到友人家中後臉書收到一封留言,「什麼!你在巴勒斯坦!那裏好危險阿注意安全!」友人得知我已經在巴勒斯坦,關心地留言。

別待太久,隨時都有恐怖份子。新聞媒體都這樣講。

小心呢,那裏的人民很排外。感覺似乎是如此。

天阿,他們相當的易怒且具攻擊性。那個誰誰誰不都這樣說嗎。

你們來一趟就知道,我關上電腦內心自語。

我們會聽說許多可能、我們會接收許多似乎、我們會感覺許多好像,為什麼旅行?因為只有這樣一來,才能了解什麼是真實。

開始了,探索巴勒斯坦之旅。

 

下回: 聽說超級極端恐怖危險的巴勒斯坦之旅 之二

The post 聽說超級極端恐怖危險的巴勒斯坦之旅 之一 appeared first on 喧嘩.


Viewing latest article 7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

Trending Articles